Table of contents
不要盲目从众
在第一章中 Paul 指出,在美国一般都是体育出众的小孩儿更受欢迎,而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小孩儿往往被称为 “Nerd”,也就是书呆子,作者在小时候也被称为书呆子,收到排挤。
长大后,Paul 思考了一下背后的原因,一方面归结于小孩儿在产生良知之前,会认为折磨就是一种娱乐;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大家找一个共同的敌人有利于“受欢迎”,就好比一个政客,他想让选民忘记糟糕的国内局势,方法就是为国家找出一个敌人,哪怕敌人并不真的存在,他也可以创造一个出来,所以书呆子就被挑选出来成为欺负的对象。 而书呆子的注意力都放在读书或者观察世界上,他们琢磨如何更聪明而不是如何更受欢迎,这也是书呆子难以融入校园环境的原因。
而到了成年人的世界,一切变得不太一样了,人们都变得更加成熟,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儿都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效果,这是发现正确的答案就变得重要了,这正是书呆子的优势所在,也是像比尔·盖茨、扎克伯克这样的人能成功的真正原因。 所以当你发现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,无法融入其中时,比如在学校寝室室友都在翘课打游戏,问你要不要加入他们。这时先不要着急对自我产生怀疑,先思考和确认自己目前追寻的是否是正确的事情,如果是的话,就勇敢去做,不需要迎合他们,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。而在面对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时,也要学会自我调节,不要钻牛角尖,人生有多种可能,无需在一棵树上吊死。
编程与思考的关系
另外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就是编程和思考的关系,我们一般都认为写代码前要先想清楚结构,这样才有助于写出高效的代码。
而 Paul 认为 把整个程序想清楚的时间点,应该是在编写代码的同时,而不是在编写代码之前。他认为编程和画画一样,都是一种艺术创作,而画画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地涂改最终完成作品,所以编程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定好整体的结构,而是应该在写的过程中不断修正。
除了快点动手开始写之外,及时反馈也很重要,先做出原型,再逐步加工做出成品,这种方式有利于鼓舞士气,因为它使得你随时都可以看到工作的成效。开发软件的时候,我有一条规则:任何时候,代码都必须能够运行。如果你正在写的代码一个小时之后就可以看到运行结果,这好比让你看到不远处就是唾手可得的奖励,你因此会受到激励和鼓舞。
所以先完成一个最小的可行版本,再根据用户的反馈去不断优化,最终才能呈现出质量良好的产品,这也是现在比较流行的 Scrum 理念一致。
对工作的思考
工作会占据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,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考虑一下工作对自身的意义。随着现在 996 越来越常态化,work life balance 也离我们越来越遥远,大家似乎每天都很忙碌,但是却越来越缺少时间思考工作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Paul 在书中回答了 “工作到底是什么?”这个问题,他指出工作 真正重要的是做出人们需要的东西,而不是加入某个公司。 不过似乎大部分的人在选择工作的时候更多的会看重给的薪水,而不会去考虑自己所做的事对社会的价值。
除此之外,Paul 还提出了两个原则,分别是可测量性和放大性,而且他认为,任何一个通过自身努力而致富的个人,在他们身上应该都能同时发现可测量性和可放大性。 工作职位产生的业绩,应该是可测量的,否则没有办法评判谁应该升职加薪;同时如果你做的事情影响的人很少,那么你的工作非常杰出,产生的效应也非常小。
另外团队越小,可测量性就越强,因为每个人所做的贡献能够更准确地估计,所以乔布斯曾经说过,创业的成败取决于最早加入公司的那十个人。而大公司就像一艘巨大的船,一千个划船手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划船,但是每个人其实并不能看到自己的努力对船航行的影响,同时因为团队太大,所以每一个人的努力都被平均化了。
不过小团队的优势并不在于“小”,而在于“精”,可以自由选择你的队友组成“全明星第一阵容”,从而发挥小团队带来的额外激励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能力非常强而且在乎回报的人,通常更愿意出去创业。
高科技会带来放大性,大多数人因为创造财富而发财的人都是通过开发新技术而实现的,这在科技类和软件类公司非常显然,甚至在一些看上去和科技无关的公司也是同样的道理,比如沃尔玛并不是通过经营零售业而致富,而是因为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商店和销售模式。
所以我们在选择方向和团队时,也可以以这两个方向为指导,首先所做的工作具有可测量性,同时所做的事情还具有放大效应,这样最终才有机会做出有意义深远的事情,也有机会影响更多的人。
结语
以上只是我对 Paul 这本书一些个人肤浅的见解,如果大家感兴趣,推荐大家去读一下这本书,也许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。